马华儿童文学的进程 年红
·
华文文学的发展从以前就受到局限,华文儿童文学更因文教界的忽视,进展缓慢。不过,近半个世纪,由于数位坚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及推动工作的作者的努力,进入21世纪时,马华文儿童文学的发展有了显著成果。
·
2002年开始,大马教育部推行教改,把儿童诗和儿童文学列入小学语文课程纲要,华文儿童文学便在校园中开了花;文教界也开始重视儿童文学的发展,确实是可喜的事儿。希望华文儿童文学能摆脱困境,展翅高飞。
·
萌芽时期的困境
o 华文儿童文学发韧于1924年。《儿童文学》(11月8日)是最早的马华儿童文学期刊。到 1936年,林如藩主编中华晨报的《儿童晶报》;而后,《儿童晶报》改由怡保光明书局出版和发行,内容有儿童小说、童话、连环图画、读者园地和时事新闻等。不过,其中有许多篇文章并不适宜儿童阅读。可见,这段时间的儿童文学发展并不很正常。
o 二战时期,马来半岛曾经被日本统治3年8个月,华校改教日文,华文书报的出版全面停顿,华文儿童文学的发展也因此停顿下来。
o 二战结束后,偶尔可以看到一些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出版物,虽然有的适于儿童阅读,却并不完全属于儿童文学。
·
建国之后的发展
o 1957年8月31日,马来亚联合邦(马来西亚的前身)独立,华文教育在华人社会推动的“火炬运动”下一度欣欣向荣,可惜却没带动儿童文学的发展。当时,华校的主要读物来自香港和台湾,大量廉价的儿童书刊涌入,几乎把马华儿童文学的天地掩盖。
o 60年代初期,好些本地编写的图书出版,如李凯的《鸡啼》(寓言文集,马来半岛文化社出版,1960);;年红的《黄瓜公主》(民间故事寓言集,维明公司出版,1962);马汉的《鳄鱼王子》(传说,艺美图书公司出版,1962);谢倬荣的《顽童闹学记》(儿童小说,新马文化事业公司出版,1963);黄蜂的《寓言集》(1964)等都可列为儿童文学作品,只是在创作手法上仍处于探讨和摸索阶段。或许因为销售量不理想,出版商并没有进一步的出版计划,马华儿童文学的发展又一次受到挫折,陷入了低潮。
o 到了60年代末叶和70年代,马华文学一直受到局势和政局的影响,趋向沉寂;这点自然导致原已枯萎的儿童文学幼苗进一步受到摧残。
o 1969 年成立的南马文艺研究会,其中一项宗旨便是推动儿童文学的发展。70年代初期,会长年红、秘书梁志庆和财政方理便半义务地为生活出版社编辑《儿童报》(周 刊)。这份8开本12版的少年儿童杂志,不但介绍了世界各地的儿童文学佳作,同时也经常刊登本地儿童文学作者创作的作品,包括童诗、童话、寓言、儿童散
文、教育剧本和学生习作等。当时,另外还有两份儿童刊物;《知识报》和《好学生》,不过内容方面比较侧重于剪报和学生习作。
o 1976年, 南马文艺研究会和东方文化机构有限公司合作,出版了年红的剧本集《学生剧场丛书》(共12 册);1977年,又和泰来出版社合作,出版由年红主编的《泰来儿童丛书》(10册),并且获颁第一届“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文学奖”。接着,南马文艺研 究会先后编印了儿童文学作品集数十本,包括《南文会少儿丛书》第一、二、三辑(共30本)、《彩虹少儿丛书》第一、二、三辑(共20本),以及《小卡车》
(儿童小说集)等,成为马来西亚华文儿童文学发展的主力。
o 其他投入推动儿童文学创作及出版行列的还有闪亮出版社、长青贸易公司、南洋商报和好读者出版社等。此外,还有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总会出版局所编印的《中学生》(月刊)。
o 对马华儿童文学较有影响的作家约有20多位。他们是马汉、爱薇、年红、艾斯、马仑、碧澄、丁云、梁志庆、邡眉、许友彬、周锦聪、郑秋萍、佩韦、碧枝、灵子、舒颖、高秀、方理、流芳、华山、陈方等。
o 其中,马汉和年红辛勤推动和从事创作儿童文学作品长达50多年。两人都曾主编纯儿童文学刊物和文丛,同时,也都已出版了近百部著作。马汉除了擅写儿童小说之外,也写下许多精彩的民间故事;年红则是个写作多面手,所出版的儿童小说集、预言集、童话集、笑话集、游记、童诗集、教育
剧本集和儿童文学评论集都曾获得好评。
·
由年红领导的南马文艺研究会30多年来一直凝聚着全国华文儿童文学作者的力量,致力于推展儿童文学扎根本土,面向国际的时代使命。
·
结语
由于马来西亚儿童文学不是“国家文学”的一环,又被马华文学边缘化,在发展方面自然诸多阻力。所幸有一群热爱马华儿童文学的作家和不屈不挠的工作者,长期默默耕耘,终于使马华儿童文学的幼苗开了花。在未来的日子里,“教育改革”和优生优育的理念势必促成马华儿童文学进一步茁壮成长,为新一代带来丰盛的精神食粮。
由于马来西亚儿童文学不是“国家文学”的一环,又被马华文学边缘化,在发展方面自然诸多阻力。所幸有一群热爱马华儿童文学的作家和不屈不挠的工作者,长期默默耕耘,终于使马华儿童文学的幼苗开了花。在未来的日子里,“教育改革”和优生优育的理念势必促成马华儿童文学进一步茁壮成长,为新一代带来丰盛的精神食粮。
·
摘自 http://www.worldchinesewriters.com/forum/index.php?topic=544.0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